紫砂壺的鑒別方法和思路
練就一雙鑒別紫砂壺的"大眼金睛”絕非一日能成。筆者堅信只有不斷提升審美主體的鑒識能力,才能使審美客體之美共鳴、映像。筆者認為“若人心至清凈、則能與壺心相通,能達不鑒而鑒"之能:‘在研習壺道的路上、“格物有法"!我們能夠通過不斷的研習,來逐步提高鑒別欣賞能力的,筆者認為,通過以下五個層面、能不斷提高對紫砂壺藝術的鑒別能力:要熟悉標準器特征、了解不同時代器物的胎質(zhì)與火候特點、壺式與風格特色、制作工藝特點以及款識和銘刻。
1。熟悉砂壺標準器的特征
要求對不同時代的標準器的特征有實質(zhì)上的熟悉。尤其是當前業(yè)界沒有爭議的明、清紫砂壺的真品,要對實物真品有一定的研究。對一般愛壺者而言,這是較為困難的。這也是諸多愛壺者和研究者不能自信和究竟的主要原因。“不知真,焉辨假”?舊時古董珍品少之又少,一般普通人士哪能有零距離接觸的機會呢?僅靠看壺圖、觀隔著玻璃、射燈映照下的博物館藏品也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提高。但從紫砂文化研究現(xiàn)狀來看,相對于其他陶瓷器,紫砂文化文獻較少,與文獻相應的實物也非常稀少,“紫砂標準器”建立較為困難。但我們應特別注意研究制作者的師承流派風格,加強對古窯殘器、墓葬出土器物、水下考古發(fā)現(xiàn)、文博單位的藏品、紫砂文獻著述等的多方位探究,逐步建立其時代標準器特征,加強紫砂文化學的建設。
2.細辨器物的胎質(zhì)與火候
紫砂泥是由紫砂礦土練制而成。不同時代科技發(fā)展程度不同,開采的礦土方位也有區(qū)別。不同年代所開挖出來的礦土是有差異的。加上練制泥料的方式不同、燒成方式、出窯后的風化程度、使用痕跡、壺上所遺留下來的包漿、文獻オ述中描述的壺特征等不同的狀況,這些種種的不同特點,則把時代信息以凝固的方式通過紫砂壺展現(xiàn)了出來。
3.了解壺式與風格特色 不同時代的工藝美學、社會文化都是具有時代特征的、不同時代的紫砂壺的風格具有不同的特點。從壺式上看、明代壺式較少、壺多作園器、仿青銅器,風格多古樸素雅、具有文人氣息:清代早中期的壺式大方開朗,有華貴氣息。清中期文人參與壺事較盛,風格儒雅溫和。常年書畫壺銘裝飾,文化藝術氣息濃郁。清中期至清末壺式繁盛,裝飾繁復、多元發(fā)戛,民國初期除繼承晚清風格之外,也受到商業(yè)文化影碗.趨向?qū)嵱弥髁x、部分受到上海復古風潮影響、仿古作品較多:另外,一些紫砂文獻的記載也不可忽視,因為從這些文獻的記載上、也能對一些壺式作大致的判斷:如曼生壺中的一箬笠-(亦稱一笠蔭-)、“瓢提、"井欄”等的壺式不會早于嘉慶:相傳魚化龍壺為邵大亨所劍、所以此壺式不會早于嘉慶,等等。
4.熟悉砂壺制作的工藝特點從陶都宜興的制陶工藝發(fā)展進程上看,宜興制缸藝人的技術必然啟蒙著制壺上的打身筒成型法?;旧显诿鞔?、主要制壺方法將泥片分段包在圓形的木?;蚴I?,鑲接好壺蓋或底后取下.稍干會再進行上下鑲接。到萬歷時、時大彬不用模具規(guī)范、以泥片置于轉盤上、用拍打方式成型。南京的吳經(jīng)墓提梁壺的壺身內(nèi)中段有上下相接的痕跡.證實丁從制缸技藝到紫砂壺打身筒成型法之間的過渡歷程,隨著紫砂壺由大至小以及藝人技藝的進化、輔助模具及上下鑲接的方式被簡化省略、或為丁當今以左手撐住壺內(nèi)壁、右手用拍子拍打壺外壁,使身筒規(guī)范縮口成球形的打身筒成型法.
鑲身筒成型法應是受到瓷器及其制錫工藝的啟發(fā),大多是以樣板裁切泥片黏合而成。隨著技藝的改良,壺身配件與器身相接出發(fā)展為一明接一與“暗接”的方法。這些以手工技藝創(chuàng)制的壺品、是能在壺身上留下不同的痕跡特點的,也能歸納出某個藝人或藝人在某個時期的工藝風格、因此、據(jù)此也可作為鑒賞的一個重要因素。當今社會,信任危機在壺界亦有表現(xiàn)。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項目保護的是紫砂陶的手工之作技藝。由此,手工痕跡明顯的自是受到眾多消費者的追捧。而內(nèi)行欺負外行的事情就發(fā)生了:某些制壺者、以模具輔助成型(使用工具,本不應受到詬病),再在壺上做假手工痕跡,令不明制壺工藝者輕信“純手工”、由此多付購壺費用。最為可氣者,就是這樣的壺在壺內(nèi)壁上敲上幾個印章,壺底往往還會打上或刻上“純紫砂,純手工”的字樣,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!在這樣的制作與消費關系狀態(tài)上,似乎更加要求消費者對紫砂壺要有深度研究,方能出手選購。因為能買到一件真紫砂藝術品,在當今的市場狀態(tài)上,確實不易。
5.鑒別款識和銘刻紫砂壺的款識與其他陶瓷制品的款識相比,具有獨特性。這也是賞壺者會特別賞鑒壺底、壺蓋內(nèi)的款識的原因。奧玄寶《茗壺圖錄 · 款識》:“或以堂亭齋館諸號,或印或否,書體不一,大抵用真行草,間有用篆隸者,印文有朱白肥瘦諸體,其鐫印所在,或腹、或底、或流下、或鎏下、或蓋背,或蓋之外口,無一定位置,各隨作家心匠而為之耳。
當代的紫砂款識,花樣繁多,表現(xiàn)力豐富。有指紋印、壺內(nèi)底、壺身筒內(nèi)、蓋內(nèi)、壺底等多個部位篆刻文字、蓋內(nèi)氣孔處加蓋印章等多種方式,既是防偽,又是裝飾、體現(xiàn)了當今的時代特點。雖當下技術發(fā)達,但從文化意義上看,壺上所撰壺銘難以超越清時壺藝,能作為時代意義上的經(jīng)典作品鮮見也。
另外,從商品學的角度看,作為泡茶的茶具在食具安全及其功能性方面應給予特別的重視。在GB/T10816-2008《紫砂陶器》標準中有這樣的規(guī)定:“技術要求的‘吸水率’規(guī)定:壺類,杯類,盤碟類,蒸、汽鍋類:2.5%~6.0%,抗熱震性:180℃至20℃水中熱交換一次不裂(成套產(chǎn)品以壺類為代表件)、鉛、鎘溶出量允許極限:按CB12651規(guī)定執(zhí)行、產(chǎn)品的口徑或高度誤差:士2.0%有蓋產(chǎn)品的蓋與口應吻合、壺類產(chǎn)品在傾斜70°時,蓋子不應脫落。成套產(chǎn)品的色澤應基本一致" 等。
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與茶健康 茶葉分類 茶的起源 茶的歷史 茶葉百科 茶具品牌 紫砂茶具 紫砂茶杯 紫砂茶壺本文標題:紫砂壺的鑒別方法和思路 - 紫砂茶具_宜興紫砂壺_紫砂壺_紫砂杯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junsn.com/chaju/zisha/1420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