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化黑茶:原料的老嫩并非衡量茶葉
品質(zhì)的唯一指標清代大臣陶謝在品評不同季節(jié)的安化茶時評道“黃芽雖晚出,昧厚亦非劣”,此處的黃芽是指立夏之后所采之茶,原料較為粗老,但卻“味厚”,相對于清明前茶的雀舌,具褒義和贊賞之意?,F(xiàn)代人對茶品質(zhì)的認定一般建立在原料的老嫩程度上,即“嫩者優(yōu),老者劣”,這是有欠客觀和公正的。嫩者固然有其優(yōu)勢,但老者亦有其品質(zhì)特點。歷史上,古代貢茶大多為芽茶,嫩度較高,因為皇宮貴族、達官貴自無論吃、穿、用的東西都是世上的珍稀之物,茶自然也不例外,從茶品數(shù)量上來說,芽茶少,采摘亦難,自然奇貨可居,故而對嫩者推薦備至,上行下效,古往今來人們便接受了這一既定的評茶標準。
生活中,茶癮較重,口味較濃的茶人是不太注重茶之嫩度的,反而喜歡飲用具有一定成熟度的茶品,因為它的滋味和香氣較濃,茶昧和茶氣勁道足,視為“成熟之茶”。成熟度較高的茶品,如果不經(jīng)過加工的特殊處理,其滋味苦澀,且粗老氣較重。安化古人不經(jīng)意中發(fā)現(xiàn)渥堆變黑的茶滋味醇和,湯色較濃,更適合飲用,便把這一工藝固定下來,于是誕生了一個新的茶類一一黑茶。安化黑茶通過渥堆發(fā)酵,高溫火倍等工藝,達到了“去粗取精,去偽存真”的效果。
歷史上,安化黑茶茶品一開始是由嫩度較高的芽葉加工而成的,因為當時西北地區(qū)飲茶風俗還只限于上層社會,飲用人群少,“貢茶”、“芽茶”即可滿足這一部分人的需求。這些“細茶”e應屬綠茶類)通過蒸壓后,因當時落后的運輸條件和長距離的運輸路程,到達消費區(qū)域后便轉(zhuǎn)色變得烏黑,油潤,這種茶的口感和湯色,經(jīng)多年的積累,便約定俗成。直到明朝,由于人口激增,茶葉需求量,而茶葉供應又跟不上需求量的增加,于是出現(xiàn)了“黑茶供應不足,請奏增加生產(chǎn),運銷西北各省”的奏章。在這種供需矛盾突出的情況下,只有采用較粗老的芽葉“以充其數(shù)”,久而久之,西北地區(qū)的平民百姓便接受了這種產(chǎn)品形式,飲用至今。粗老之茶,通過蒸壓和長途運輸過程中的濕熱作用,呈現(xiàn)出“不苦不澀,湯色紅濃,滋味醇厚”的品質(zhì)特點,且價格便宜,很快便成了“一日不可無”之物了。
事實上老茶自有老茶的特點。明乾隆《茶籠》載:“采茶不必太細,細則芽初萌而味欠足:不必太青,青則茶己老而昧欠嫩:須谷雨前后,覓成葉帶微綠而園且厚老為尚?!背墒熘~盡管有些苦澀成分,但整枝內(nèi)含成分并不比幼稚的一芽一二低,且某些化學成分(如茶多糖、蛋白質(zhì)、礦物質(zhì)、茶皂素等)比幼嫩葉高出多倍,香氣成分也大多保留在成熟的茶葉梗莖內(nèi),如烏龍茶的香氣較高與其采用成熟度較高的原料有一定的關(guān)系。
茶文化 - www.junsn.com/chawenhua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知識 茶道文化 茶文化與茶健康 茶葉的功效與作用
本文標題:安化黑茶:原料的老嫩并非衡量茶葉 - 黑茶_黑茶的功效_黑茶產(chǎn)地_黑茶價格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junsn.com/fenlei/heicha/393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