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信陽毛尖”系列之一:你一定不全知道的“信陽毛尖”的獨特歷史
“信陽毛尖”,你想了解的關于“信陽毛尖”的知識都在這里。
這是關于“信陽毛尖”的第一篇文章:信陽毛尖的歷史傳承。
信陽茶的傳入
信陽毛尖是很受歡迎的傳統(tǒng)綠茶,要想認識信陽毛尖這樣優(yōu)異而獨特的名茶,了解它的歷史是一條重要的途徑。歷史是一個物種自身獨特的標記,認識了它就能打開它的神秘之門。
巴蜀茶經汗水流入信陽
我國是是世界茶的原產地和故鄉(xiāng),世界各地的茶都是從中國先后輾轉傳去的,可以說它們都是中國茶的后裔。
信陽茶的歷史說來話長。信陽所在的茶區(qū)不是我國茶的原產地。
原產地是一個特定的概念,并非中國的每一個茶區(qū)都是茶的原產地。中國茶的原產地只在云南,貴州,四川地區(qū)。
說中國茶是世界茶的原產地不是中國的自詡,而是有充分科學依據(jù)的。
作為世界茶的原產地需要具備三個要素:
1、有茶樹的原始行生理特征。
2、有古木蘭和茶樹的垂直演化系統(tǒng)。
3、是第三紀木蘭植物群地理分別區(qū)系。
(在四茅的景谷縣發(fā)現(xiàn)了距今有3540萬年的寬葉木蘭植物化石??茖W證明,這里是世界上唯一具備茶樹原產地三個要素的地域。)
信陽茶樹就是從我國茶樹的原產地傳入的。那信陽毛尖是怎樣傳入的呢?
巴蜀茶傳入信陽的基本線路和軌跡
茶作為我國古人認識的可飲用,能治療百病的藥材和經濟作物,向四方傳播是天經地義和不可阻擋的。
由于受到高山大川的限制,向北傳播是它的順暢途徑。茶由云南和巴蜀之地出發(fā),首先推進到西北方向的雅安。再向北沿川陜大道推進到陜西南部。茶在陜南的傳播遇到了秦嶺的阻隔,無法再向秦嶺西北推移,于是就沿著陜南的汗水而下,來到了河南當時的義陽郡和光州,也就是今天的信陽地區(qū)。繼而向東傳入到了安徽。
對此我國茶學家陳·椽教授給予了可靠論證:
我國原始茶樹的傳播,從云南西南部原產地向北推移到四川雅州而后到達綿州,形成了陸羽所說的劍南茶區(qū),即今西北茶區(qū)。
由四川再向北推進,沿川陜大道入陜西南部至興州而達安康,陸羽劃入山南茶區(qū),即今西南茶區(qū)。
秦嶺屏障阻礙使得茶向西北推進,折南沿汗水下流到襄州而到達河南的義陽郡至光州,再向東入安徽西部的壽州(六安),形成陸羽所稱的淮南茶區(qū)和信陽茶區(qū)。
由此信陽茶是巴蜀茶經過陜南由汗水傳入的論斷是有理有據(jù)的。
是什么推動著巴蜀茶的這種傳播呢?
貢茶是傳播的先導
公元三千多年前,以陜西為活動中心的周族逐漸強大,周武王姬發(fā)聯(lián)合各地諸侯,渡過黃河,一舉推翻了殷商最后一個王朝的統(tǒng)治。建立了西周王朝。
在武王發(fā)紂的戰(zhàn)爭中,巴蜀之師也加入其中,取得勝利后,周武王把巴蜀這位宗親封為子爵,把巴地分給他。巴王收此封賜感恩戴德,從而年年向西周王室進獻貢品,這其中的貢品中就有茶葉。
公元前770年,周朝遷都洛陽,開始了東周時代。巴蜀的貢品茶隨之就來到了洛陽。朝廷把茶帶到了這里,作為高貴的飲品和祭祀禮儀之用,從而也引起了民間的羨慕和效仿,激起了民間種茶的愿望。由此從巴蜀來的貢茶便在洛陽民間傳播開來。
戰(zhàn)爭使茶的傳播拓展
東周和戰(zhàn)國末期,頻繁的戰(zhàn)爭使百姓流離失所,同時也把茶帶到了新的地方。
公元前316年秦出兵滅了蜀國,接著又一舉滅了巴國。秦在這次戰(zhàn)爭中不僅擴寬了疆土,還把巴蜀包括茶葉在內的珍貴物產掠回了陜西。
此后,秦繼續(xù)向東擴張,沿函谷關進入中原,并多次在河南的廣大地區(qū)作戰(zhàn),從而也把茶葉帶到了河南乃至信陽。
貿易給茶的傳播開道
據(jù)考,茶在戰(zhàn)國時期就已經成為了商品。到了西漢末年著名辭賦作家王褒寫的一篇文字《僮約》證明,茶已經成了風靡市場的重要商品。
王褒在《僮約》中說,他買了一個僮仆為自己做一些雜役,他與僮仆簽訂的“合同”中列舉了僮仆所要做的各種雜役,其中兩項與茶有關,一是“烹茶盡具”,一個是“武陽買茶”。
這說明至少在西漢時期的巴蜀地區(qū)茶葉已經高度商品化,成為民眾日常生活品。同時也說明,在武陽(今四川彭山縣)已經有了相當規(guī)模的茶葉市場。
由此茶葉作為商品會使它沿著流通渠道走向四方,到處播撒著自己的種子。之后流入到信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。
正是由于諸多復雜的原因,造就了今天的“信陽毛尖”,在數(shù)千年的輾轉進化中,“信陽毛尖”變得越來越獨特,目前已經躋身于我國十大名茶之列。
本文標題:“信陽毛尖”系列之一:你一定不全知道的“信陽毛尖”的獨特歷史 - 茶的起源_茶的歷史_中國茶史_世界茶史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junsn.com/chawenhua/chashi/102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