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茶馬古道看安化茶商
在北緯25至30度的雪峰山麓和資江沿岸,漫山遍野生長著生機盎然的茶樹。這些茶園的茶葉,絕大多數被加工成“湘黑茶”。成品“湘黑茶”,色澤油黑,湯色橙黃如琥珀,口感濃醇。益陽湘黑茶專家周奎說,據史料記載,在公元10世紀前后,以牛羊肉等為主食的邊疆兄弟民族,就發(fā)現長期飲用“湘黑茶”能分解脂肪,促進消化,防止燥熱。旺盛的“邊銷”需求在今益陽市安化縣境內產生了官方的“茶馬司”,益陽成為“茶馬互市”的主要茶葉生產基地。“湘黑茶”由馬幫攜帶,從湖南入四川,沿“茶馬古道”輸往西藏、新疆或內蒙,進而銷往尼泊爾、印度和中亞、遠東。
據史料記載,湘鄉(xiāng)縣(原湘鄉(xiāng)包括今湘鄉(xiāng)市、雙峰縣等地)盛產紅茶。民國年間極盛時,雙峰境內已有茶園27000畝,產茶785噸,其中外銷的紅茶433.5噸。咸豐年間以后,海禁大開,中西互市,紅茶內銷和外銷市場巨大,一個以茶為業(yè)的商人群體應運而生。較早成名的紅茶商人是劉麟郊。他是雙峰縣三塘鋪鎮(zhèn)勝云村人,清太學生。咸豐年間,劉麟郊在戰(zhàn)火紛飛中,經商于湘潭、漢口等地商埠,數年之間即成巨富。
在清末民初大約半個世紀的時間內,以雙峰人為代表的茶商馳騁商場,縱橫海內外,形成了一個聯(lián)結緊密的商業(yè)集團。當地依靠茶業(yè)發(fā)家致富、家財累計百萬銀元以上的商人先后有數十人之多安化洞市高城馬幫,是清末以來中國南方最大的馬幫。因安化黑茶的特殊歷史地位,造就了安化茶馬古道的特殊意義。茶馬古道上的安化黃沙坪古鎮(zhèn),明清時期茶葉從業(yè)人員達4萬多人,茶號80多家,對岸資江一河相隔的唐市鎮(zhèn),茶葉從業(yè)人員上萬人,茶號20多家,當時中國黑茶的70%產自這兩個茶葉古鎮(zhèn)。而當時茶葉等商品的最便利的運輸工具是馬匹。從資水的唐家觀,經江南、陳王、洞市,至新化,為了方便馬幫運輸茶葉等商品,安化茶商集資修建了數百里的青石板茶馬專道。
茶的起源 茶的歷史 茶道文化 中國茶道 日本茶道 茶道知識 茶文化知識
本文標題:由茶馬古道看安化茶商 - 茶的起源_茶的歷史_中國茶史_世界茶史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junsn.com/chawenhua/chashi/474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