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馬古道文化的血親性
云南與東南亞,山連著山,水連著水,因而在自然地理與文化上形成血親性。而茶馬古道更是聯(lián)結兩者的大動脈。高黎貢山是恩梅開江與怒江的分水嶺,高5000米,南下漸低,山多為3000米至2000米,而河谷盆地約1000米左右,循怒江西岸南下,形成騰沖、龍陵和德宏地區(qū)的平壩,再延到緬甸東部撣人地帶,直至海邊。
碧羅山(怒山),自北而南至保山道人山,自此以下漸開擴,亦漸低,分布有狹谷盆地,而怒江及瀾滄江支流彎曲貫其間。山最高6400余米,下至1500米,盆地1200至1000米,河谷壩則500至400米,愈南愈低,終至緬、泰境內。
云嶺山脈,至麗江境為老君山,玉龍山高峰至5000 米以上,南為點蒼山,高約4000米。紅河發(fā)源于此,山亦分區(qū),其西為無量山,哀牢山區(qū)為紅河與瀾滄江支流的分水嶺,山高3500米以下,盆地1500至 1000米,河谷壩降至500米,地形與瀾滄江以西相似。瀾滄江下游,東為老撾,西為緬甸的孟良及泰國北部,與云南邊境地形相似,此地開闊,有湄南河上游,南經平原入海。
紅河為富良江上源,又有黑河、白河匯流,而入于南海。此三河之水,發(fā)源于云南。紅河,上源為禮社江,發(fā)源于祥云梁王山,流經彌渡,在南澗匯陽瓜江水而東南,流至新平,合河源出羅次的綠法河水,入禮社江。又東南至元江,而東與源出峨山的亞泥河匯合,經石屏而南,流入于禮社江,向東經紅河縣、蒙自、金平、屏邊等縣,入越南境至萊州,有南那河來匯(源出元江東南,流經紅河縣及金平而入,在那發(fā)入越南)合于李仙江,稱黑河,直東南,又折北,至越池三江口與紅河會合。又白河(亦名明河),其上游為盤龍河(開化河),源出硯山西,流經文山、西疇、馬關,至麻栗坡入越南境,至宣光有錦江來匯,此江上游即普梅河,源出西疇,會廣南、富寧之水,南入越南境,而至宣光與盤龍江合匯,又南至越池三江口,東入于海。
瀾滄江,發(fā)源于青海,即湄公河上游,南流西藏,入云南保山,稍向東南傾斜,下至允景洪、勐臘,入緬甸、老撾交界為湄公河,又南入柬埔寨,越南南部入海。在滇境匯流諸水有銀龍河(太平河),源出云龍:漾濞江(黑惠江),源出麗江石鼓,合勝備江及洱海之水,入瀾滄江;順甸河(勐枯河),源出昌寧,入瀾滄江;辣蒜河(小黑河),源出耿馬,匯勐勐河,東入瀾滄江;杉木河(巴景河),源出鎮(zhèn)源西北,匯景東、景谷、普洱諸水,南流入瀾滄江:羅梭江,源出思茅西北,向南流匯普文河,至勐侖流入瀾滄江。
薩爾溫江(喳里江)上源即怒江(潞江),發(fā)源西藏,南流入云南貢山縣而下,經福貢、碧江、滬水至保山、騰沖之間,又南經龍陵、潞西之境,入滇、緬交界,經孟定,入阿佤山與舊木幫分界,又南經緬、泰交界,在緬境馬達班流人海。江東支流較大者有枯柯河、南甸河、南丁河、南滾河。
伊洛瓦底江(古名麗水,亦稱大金沙江),其源為邁立開江,源出坎底以北,眾水匯合而至密支那,其東源為恩梅開江,上游即獨龍江,諸水匯合而南,在密支那北與邁立開江會合,而南為緬甸大水,南入于海。其支流在我國境內有:大盈江(太平江),源出騰沖東境,流經城旁,入梁河,經盈江縣,在干崖匯從古勇流來之濱榔江,在盞達匯從萬仞關流來之盞河;向西經蠻允,人緬境,舊蠻莫至八莫新街入伊洛瓦底江;龍川江,又名瑞麗江,源出騰沖北部,南流經騰沖東境,入龍陵后,在潞西、瑞麗人緬境舊木幫、孟密,而北流傾西至格薩,入伊洛瓦底江;南宛河,源出隴川沙木籠南,流至瑞麗入龍川江。
云南邊境的氣候與東南亞邊境的氣候也一樣。澄江、玉溪、峨山、通海、華寧、石屏、建水、開遠、蒙自等縣,5、6、7月熱,平均至25攝氏度(如澄江)、24度(如玉溪)、23度(如蒙自、開遠),極端有高至31度,有低至六度,乃至冰點下3度(如蒙自)。雨量,年平均在九百至一千公厘之間,七八月,降雨較多。
邱北、廣南、富寧等縣,氣溫與盤西同,熱在22度以上,冷不下至10度。雨量,年平均900公厘左右,少至8l 7公厘(如廣南),每年7、8月,降雨較多。
瀾滄江下游地帶,高山達3500 米,狹谷、平原至600米,鳳慶、昌寧、云縣、臨滄、雙江、西盟、孟連、勐海、景洪、勐臘、瀾滄、思茅、普洱、景谷,鎮(zhèn)源縣。5、6、7月熱,平均23 度,1月冷,極端氣溫至36度,低至冰點下1度。雨量,年平均約l 4:00公厘,每年以6、7、8月,降雨較多。
景東、新平、元江、墨江、江城及屏邊、硯山、文山、馬關、西疇、麻栗坡等縣。6、7月熱,平均約23度,有高至平均26度 (如江城八月),極端氣溫,高30度,低5、6度。雨量,年平均在 1000至1200公厘之間。
在紅河下游,高山達3000 米,低谷500米,河口、金子、個舊、紅河、元陽、綠春等縣。以河口言,6、7、8月熱,平均28度以上,1月冷,平均17度,極端氣溫,5月有高至42 度8,在1月低至2度2,每日晨午之差,3月差至30度2,殊為居烈。雨量,河口年平均達1779公厘,個舊亦達1770公厘,以6、7、8月降雨最多。
就以傣族而論,傣族在云南有84萬多人。居住在泰國的叫泰族,達3800萬人。居住在緬甸的叫撣族,有22余萬人。居住在老撾的叫佬族或寮族為240多萬人。
一、其經濟有如下共同特征
①農業(yè)主業(yè),以種植稻谷為主,這是生活的主要來源,輔植以玉蜀黍、蠶豆、碗豆以及為數(shù)不多的甘蔗、花生、棉花、煙草,耕作粗放,一不選種,二不施肥,三不鋤草。
②畜牧業(yè)沒有脫離農業(yè),普遍飼養(yǎng)水牛、黃牛,水牛用于農耕,黃牛用來馱運,另有數(shù)量不多的豬雞等家畜家禽喂養(yǎng)。
③手工業(yè)依附于農業(yè),手工業(yè)以織布和竹器為最,織布之事全是婦女勞作,竹器則男子都能為之,陶器、鐵器的生產數(shù)量少,技術比較低下。
④自19世紀中葉起,都遭受英法殖民主義者的掠奪,經濟的依賴性和畸形發(fā)展趨勢愈來愈突出。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有支配地位。
二、反映到文化上,也有許多共同之處
①篤信南傳上座部佛教,他(她)們―生下地,就成為信徒,名字由和尚取,生老病死都得賧佛,擇日蓋屋、出行、結婚由佛爺卜卦。進佛寺,學經典才受人尊敬,每一個男子的一生中都要有一段寺廟僧人生活,佛寺遍及各村寨??傊率匙⌒芯c佛教密切相關。
②語言基本一致,文字出自于梵文。
③都過潑水節(jié),均有紋身習俗。在文學藝術方面亦有許多相似的地方。
當然,也都保持著各自的個性,有如方言和文字書寫體上的差異,服飾、建筑、樂舞方面的特色,獨有的自然崇拜和節(jié)日等等。
三、親緣經濟和親緣文化
血親地理造就了血親民族,而親緣民族必有親緣經濟和親緣文化,可是由于眾多的因素卻沒有形成親緣政治,這是長時期歷史發(fā)展的結果。
自遠古以來,泰族的先民就已居住這個地方,公元1、2世紀已經形成部落組織,也有一大部落――撣國出現(xiàn),它從日南郡和永昌郡到中國通好。
撣族早期與南面的真臘國和西面的驃國聯(lián)系,而這兩個政權勢力不斷向撣族延伸,把它逐漸分為小泰大泰兩個區(qū)域(均以怒江為界),小泰區(qū)同真臘既聯(lián)系又爭奪,大泰區(qū)同驃國既聯(lián)系又爭奪。
8世紀,云南建立了民族地方政權――南詔,它的勢力向南拓展到小泰區(qū)域,向西延伸到大泰區(qū)域。當時小泰區(qū)已有庸那迦和蘭那政權,受南詔和真臘的控制而分為兩部分聯(lián)系,同時向南遷徙,擴大了小泰的區(qū)域,南方暹人速古臺建立暹羅國,而北方的傣泐于宋代建景龍聯(lián)盟,并在大理政權的約束之下。
大泰區(qū)則出現(xiàn)了蘭侖和蘭根兩個家庭為首的統(tǒng)治集團,既受驃國的約束,也為南詔所統(tǒng)轄。西部的撣人在蒲甘政權瓦解時曾一度握有大權,惟緬族、蒙族政治勢力與之相持,未能占統(tǒng)治地位,而東部的傣那則與南詔大理相聯(lián)系。
總的來說,8世紀泰族分成了暹、傣泐、撣和傣那四部分四個區(qū)域,且傣泐和傣那居民繼續(xù)向永昌、開南地區(qū)遷徙,出現(xiàn)了新結合。
l3 世紀,元明設云南行省,在泰族區(qū)域置有車里、八百、老撾、麓川、孟養(yǎng)、木邦六個宣慰司,以及孟定和孟良御夷府。在緬族地區(qū)設緬甸、底兀刺二宣慰司,在蒙族區(qū)設古剌、底馬撒二宣慰司。1 6世紀中葉,緬族洞吾(底兀刺),兼并白古(占刺)、地那悉林(底馬撒),攻進阿瓦,建立了洞吾王朝。
茶的起源 茶的歷史 茶馬古道 茶馬互市 茶道文化 中國茶道 日本茶道 茶道知識 茶文化知識
本文標題:茶馬古道文化的血親性 - 茶的起源_茶的歷史_中國茶史_世界茶史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junsn.com/chawenhua/chashi/481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