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發(fā)現(xiàn)非遺之美》——烏龍茶
烏龍茶制作技藝,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 烏龍茶制作技藝是 福建省安溪縣的地方傳統(tǒng)手工技藝。史載,清雍正年間(1723—1735年),安溪縣茶農吸取了紅茶全發(fā)酵和綠茶不 發(fā)酵 的制茶原理,結合安溪鐵觀音的實際,創(chuàng)造出一套烏龍茶 鐵觀音 “半發(fā)酵”的獨特制茶工藝,并根據季節(jié)、氣候、鮮葉等不同情況,采用靈活的“看青做青”和“看天做青”技術。烏龍茶(鐵觀音)制作技藝的起源,有了美麗的“烏龍打獵”、“烏龍?zhí)?rdquo;傳說,以及如今已婦孺皆知的“魏說”與“王說”。
安溪烏龍茶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, 清初時主要分布于西坪、虎邱、蘆田、感德等鄉(xiāng)鎮(zhèn),至清末已傳遍全境。烏龍茶(鐵觀音)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薪火日盛,制作工藝日益成熟,由最初的腳揉手捻,發(fā)展為采摘、初制、精制三大部分。其中初制含 曬青 、 揉捻 、 烘干 等先后十道工序;精制部分含 篩分 、烘焙、包裝等六道工序。如今發(fā)展成為一項惠民的競技。
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制法,其品質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,既有紅茶濃鮮味,又有綠茶清芬香并有“綠葉紅鑲邊”的美譽。品嘗后齒頰留香,回味甘鮮。烏龍茶的藥理作用,突出表現(xiàn)在分解脂肪、減肥健美等方面。在日本被稱之為“美容茶”、“健美茶”。
形成烏龍茶的優(yōu)異品質,首先是選擇優(yōu)良品種茶樹鮮葉作原料,嚴格掌握采摘標準;其次是極其精細的制作工藝。烏龍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,分為“跳動做青”、“搖動做青”、“做手做青”三個亞類。商業(yè)上習慣根據其產區(qū)不同分為:閩北烏龍、閩南烏龍、廣東烏龍、臺灣烏龍等亞類。烏龍茶為我國特有的茶類,主要產于福建的閩北、閩南及廣東、臺灣三個省、四川、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。
鐵觀音茶是烏龍茶中的珍品,產于福建省安溪縣,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,在安溪這片飄香的土地上,自然環(huán)境得天獨厚,氣候溫和,雨景充沛,四季長青,云霧繚繞,十分有利于鐵觀音生長。制作鐵觀音工藝嚴謹,技藝精巧。
一年分四季采制,谷雨至立夏為春茶;夏至至小暑為夏茶;立秋至處暑為暑茶;秋分至寒露為秋茶。制茶品質以春茶為最好,品嘗香氣以秋茶為最佳;鐵觀音條形卷曲、壯結、沉重,呈青蒂綠腹晴蜓頭狀;色澤鮮潤,砂綠顯,紅點明,葉表帶白霜,湯色金黃,濃傃清澈,葉底肥厚明亮,具綢面光澤。泡飲茶湯醇厚甘鮮,入口回甘帶蜜味;香氣馥郁持久,有“綠葉紅鑲邊,七泡有馀香”之譽。
來源:搜狐
本文標題:《發(fā)現(xiàn)非遺之美》——烏龍茶 - 茶葉新聞_中國茶葉新聞_國際茶葉新聞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junsn.com/zixun/xinwen/1517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