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人的茶緣:楊絳筆下,茶是種怎樣的存在?看楊絳先生談喝茶之道
楊絳先生的茶緣
楊絳先生的女兒錢瑗說:“媽媽的散文像清茶,一道道加水,還是芳香沁人。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,濃烈、刺激,喝完就完了。”
楊絳先生其文如茶,其性亦如茶,這與她嗜茶有關(guān)。
在楊絳先生的諸多作品中,曾多次寫到茶。
比如楊絳有一本散文集,名字叫《將飲茶》,這本書以“孟婆茶”開篇,充滿了種種隱喻,從茶帶出對親人的懷念和記錄家庭生活。
楊絳在散文集《我們仨》中也記錄了她與錢鐘書飲英式下午茶的往事:
開學(xué)期間,我們稍多些社交活動,同學(xué)間最普通的來往是請吃午后茶。師長總在他們家里請吃午后茶,同學(xué)在學(xué)院的宿舍里請。他們教鐘書和我怎么做茶。先把茶壺溫過,每人用滿滿一茶匙茶葉:你一匙,我一匙,他一匙,也給茶壺一滿匙。四人喝茶用五匙茶葉,三人用四匙。開水可一次次加,茶總夠濃。
我們兩人的早飯總是鐘書做的。他燒開了水,泡上濃香的紅茶,熱了牛奶(我們吃牛奶紅茶),煮好老嫩合適的雞蛋,用烤面包機烤好面包,從冰箱里拿出黃油、果醬等放在桌上。我起床和他一起吃早飯。然后我收拾飯桌,刷鍋洗碗,等著他穿著整齊,就一同下樓散散步,等候汽車來接。”
楊絳先生在文章《喝茶》之中,則是用帶詼諧的文字將中西方對茶的不同態(tài)度描繪出來,讓人忍俊不禁。在《喝茶》一文里,她一開始就講了一個吃茶笑話,說茶傳入西方后,洋人不知道怎么吃茶,以為吃的是茶葉,飲茶時就把茶水倒了。這是不懂飲茶法導(dǎo)致,不過但就吃“茶葉子”這事來說,現(xiàn)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,比如云南,西北區(qū)域。
下面我們就來讀一讀楊絳這篇關(guān)于茶的散文,一同感受楊絳先生的喝茶之道!
喝茶
文 | 楊絳
曾聽人講洋話,說西洋人喝茶,把茶葉加水煮沸,濾去茶汁,單吃茶葉,吃了咂舌道:“好是好,可惜苦些。”新近看到一本美國人做的茶考,原來這是事實。
茶葉初到英國,英國人不知怎么吃法,的確吃茶葉渣子,還拌些黃油和鹽,敷在面包上同吃。什么妙味,簡直不敢嘗試。以后他們把茶當藥,治傷風(fēng),清腸胃。
不久,喝茶之風(fēng)大行,1660年的茶葉廣告上說:“這刺激品,能驅(qū)疲倦,除惡夢,使肢體輕健,精神飽滿。尤能克制睡眠,好學(xué)者可以徹夜攻讀不倦。身體肥胖或食肉過多者,飲茶尤宜。”
萊登大學(xué)的龐德戈博士應(yīng)東印度公司之請,替茶大做廣告,說茶“暖胃,清神,健腦,助長學(xué)問,尤能征服人類大敵——睡魔”。他們的怕睡,正和現(xiàn)代人的怕失眠差不多。怎么從前的睡魔,愛纏住人不放;現(xiàn)代的睡魔,學(xué)會了擺架子,請他也不肯光臨。
傳說,茶原是達摩祖師發(fā)愿面壁參禪,九年不睡,天把茶賞賜他幫他償愿的。胡嶠《飲茶詩》:“沾牙舊姓余曾氏,破睡當封不夜侯。”湯況《森伯頌》:“方飲而森然嚴乎齒牙,既久而四肢森然。”
可證中外古人對于茶的功效,所見略同。只是茶味的“余甘”,不是喝牛奶紅茶者所能領(lǐng)略的。濃茶攙上牛奶和糖,香冽不減,而解除了茶的苦澀,成為液體的食料,不但解渴,還能療饑。
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鹽,究竟什么風(fēng)味,盧仝一氣喝上七碗的茶,想來是葉少水多,沖淡了的。詩人柯立治的兒子,也是一位詩人,他喝茶論壺不論杯。約翰生博士也是有名的大茶量。
不過他們喝的都是甘腴的茶湯。若是苦澀的濃茶,就不宜大口喝,最配細細品。照《紅樓夢》中妙玉的論喝茶,一杯為品,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。那末喝茶不為解渴,只在辨味。細味那苦澀中一點回甘。記不起哪一位英國作家說過,“文藝女神帶著酒味”,“茶只能產(chǎn)生散文”。
而咱們中國詩,酒味茶香,兼而有之,“詩清只為飲茶多。”也許這點苦澀,正是茶中詩味。
法國人不愛喝茶。巴爾扎克喝茶,一定要加白蘭地?!肚瀹愪洝份d符昭遠不喜茶,說“此物面目嚴冷,了無和美之態(tài),可謂冷面草。”茶中加酒,使有“和美之態(tài)”吧?
美國人不講究喝茶,北美獨立戰(zhàn)爭的導(dǎo)火線,不是為了茶葉稅么?因為要抵制英國人專利的茶葉進口。美國人把幾種樹葉,炮制成茶葉的代用品。至今他們茶室里,顧客們吃冰淇淋喝咖啡和別的混合飲料,內(nèi)行人不要茶;要來的茶,也只是英國人所謂“迷昏了頭的水”而已。
好些美國留學(xué)生講衛(wèi)生不喝茶,只喝白開水,說是茶有毒素。代用品茶葉中該沒有茶毒。不過對于這種茶,很可以毫無留戀的戒絕。
伏爾泰的醫(yī)生曾勸他戒咖啡,因為“咖啡含有毒素,只是那毒性發(fā)作得很慢。”伏爾泰笑說:“對啊,所以我喝了七十年,還沒毒死。”唐宣宗時,東都進一僧,年百三十歲,宣宗問服何藥,對曰,“臣少也賤,素不知藥,惟嗜茶”。因賜名茶五十斤。
看來茶的毒素,比咖啡的毒素發(fā)作得更要慢些。愛喝茶的,不妨多多喝吧。
楊絳先生簡介
楊絳(1911年7月17日—2016年5月25日),本名楊季康,祖籍江蘇無錫,1911年出生于北京。中國女作家、評論家、文學(xué)翻譯家和外國文學(xué)研究家、著名學(xué)者,錢鐘書夫人。楊絳先生1932年畢業(yè)于蘇州東吳大學(xué),后清華大學(xué)研究生院肄業(yè)。1935年赴英法留學(xué),1939年后歷任蘇州振華女中校長,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(xué)院外文系教授,清華大學(xué)外語系教授。1952年調(diào)入北京大學(xué)文學(xué)研究所,后在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(xué)研究所工作。1986年被授予西班牙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勛章。主要作品有《洗澡》《干校六記》《我們仨》《將飲茶》《稱心如意》等。譯作有《唐·吉訶德》《小癩子》《吉爾·布拉斯》等。楊絳通曉英語、法語、西班牙語,由她翻譯的《堂吉訶德》被公認為最優(yōu)秀的翻譯佳作,獲中國社科院優(yōu)秀科研成果獎,到2014年已累計發(fā)行70多萬冊;她早年創(chuàng)作的劇本《稱心如意》,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,2014年還在公演;1981年發(fā)表的《干校六記》獲全國優(yōu)秀散文獎,已有三種英語、兩種法語和一種日語譯本;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《我們仨》,風(fēng)靡海內(nèi)外,再版達一百多萬冊,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《走到人生邊上》,102歲出版250萬字的《楊絳文集》八卷。2016年5月25日,楊絳逝世,享年105歲。
本文標題:名人的茶緣:楊絳筆下,茶是種怎樣的存在?看楊絳先生談喝茶之道 - 茶緣微信公眾號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junsn.com/zimeiti/chayuan/34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