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茶與詩】一七令·茶 - (唐) 元稹
一七令·茶
(唐) 元稹
茶
香葉 嫩芽
慕詩客 愛僧家
碾雕白玉 羅織紅紗
銚煎黃蕊色 碗轉(zhuǎn)曲塵花
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獨對朝霞
洗盡古今人不倦 將知醉后豈堪夸
譯 文
茶。
味香,形美。
深受詩客和僧家的愛慕。
白玉雕成的碾用來碾茶,紅紗制成的茶羅用來篩分。
烹茶之前先要在銚中煎成黃蕊色,然后盛載碗中的浮餑沫。
夜深之后與明月作陪飲茶,早上起來獨自面對著朝霞也要飲茶。
飲茶能夠清除古今人身上的疲倦之感,特別是在醉酒之后飲茶效果非常好。
注 釋
碾雕白玉:茶碾是白玉雕成的。
羅織紅紗:茶篩是紅紗制成的。
銚:煎茶器具。
曲塵花:指茶湯上面的餑沫。
賞 析
這是唐代詩人元稹所寫的一首一字至七字詩,俗稱寶塔詩,以寶塔體寫作的詩歌,并非少數(shù),但是以寶塔體所寫的茶詩,在中國古代詩中極為少見,彌足珍貴。
這也是一首送別詩,因為白居易要升任東都洛陽,元稹與友人舉行歡送會,宴席上要各以“一字至七字”作一首詠物詩,標(biāo)題只能用一個字,于是元稹便寫下了這首《一七令·茶》,白居易也當(dāng)場寫了一首《一七令·竹》回贈。
元稹的這首寶塔詩,先后表達(dá)了三層意思:
一是從茶的本性說到了人們對茶的喜愛;
二是從茶的煎煮說到了人們的飲茶習(xí)俗;
三是就茶的功用說到了茶能提神醒酒。
首先要說這首詩的獨特之處。這首詩饒有趣味,描寫上,有動人的芬芳:香葉,有楚楚動人的形態(tài):嫩芽、曲塵花,還有生動的色彩:“碾雕白玉,羅織紅紗。銚煎黃蕊色”。
同時元稹以寶塔體的形式來排列詩歌,不僅形式特別,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。
此詩一開頭,就點出了主題是茶。
第二句接著寫了茶的本性,即味香和形美。詩人從自然可見的茶葉外形描寫起,直白言物,并借用“香葉”、“嫩芽”等詞對茶葉本身進(jìn)行描述,突出茶葉香清高、味甘鮮等特點。
第三句是倒裝句,采用了倒裝句的手法,表明“詩客”及“僧家”對茶的愛慕之意,讓其在品嘗的過程中,可以忘卻塵世的煩惱,從而達(dá)到超然物外的境界。
第四句寫的是烹茶,因為古代飲的是餅茶,所以先要用碾把茶葉碾碎,再用茶羅把茶篩分。詩人分別借用“白玉”和“紅紗”來形容茶碾和茶篩,可見這兩個器具在當(dāng)時是多么貴重。
第五句是對煮茶工序的簡單描寫,烹茶先要在銚中煎成“黃蕊色”,然后再盛載碗中浮餑沫。
第六句談到飲茶,不但夜晚要喝,而且早上也要飲。茶與晨昏相伴,與朝霞明月共處,作為一首送別詩,“夜后邀陪明月,晨前獨對朝霞”這句話充滿了傷感之情,“邀陪”“獨對”等詞都是對日后無人再陪伴一同飲茶,唯有明月與朝霞伴君左右的寫照。
到結(jié)尾時,指出茶的妙處,不論古人或者今人,飲茶都會談到精神飽滿,特別是酒后飲茶有助于醒酒。最后一句點出了茶的最高理想境界,“洗盡”二字最能體現(xiàn),茶能抹掉過去的不稱心事,又使人在忘卻中不疲倦。
作者簡介
元?。ü?79年─831年),字微之,別字威明,唐洛陽人(今河南省洛陽一帶)人。幼年喪父,家境比較貧困。元稹聰明機智過人,年少即有才名,十五歲參加科舉考試,明經(jīng)及第。
唐憲宗元和初,應(yīng)制策第一,任左拾遺,歷監(jiān)察御史等職。曾因劾奏劍南東川節(jié)度使嚴(yán)礪等人的不法行為,得罪權(quán)貴,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。他遭到這次打擊后,轉(zhuǎn)與宦官和權(quán)貴妥協(xié),并通過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薦,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,一度出任宰相。不久,調(diào)任同州刺史。文宗太和時,任武昌軍節(jié)度使,死于任上,年五十三。
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,兩人年少參加科舉考試時同科及第,并結(jié)為終生詩友。他的詩在當(dāng)時與白居易齊名,世稱「元白」。
元稹詩的風(fēng)格與白居易相近,都有語淺情深的特點。
二人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(dǎo)者,元稹的文學(xué)主張與白居易相近,提倡杜甫「即事名篇,無復(fù)倚傍」的精神,推動了新樂府運動的發(fā)展。
他寫過一些《樂府古題》和《新題樂府》,借用樂府的體裁,自出新意,借以「諷當(dāng)時之事,以貽后代之人」。
他還寫過不少古詩和律詩,其中也有諷刺現(xiàn)實的,稱作「古諷」、「律諷」。
此外,他也還寫過不少古體艷詩和悼亡詩,言淺情深,在藝術(shù)上有較高的成就。給世人留下“曾經(jīng)滄海難為水,除卻巫山不是云”的千古佳句。
本文標(biāo)題:【茶與詩】一七令·茶 - (唐) 元稹 - 茶緣微信公眾號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junsn.com/zimeiti/chayuan/33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