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 茶藝茶道
- 茶人行茶事、飲茶,誠意正心,祛除雜念,萬緣放下,心中空蕩蕩,聲聞俱息,過影不留,了無一芥,達到心清意正,抱著一期一會的態(tài)度來辦理每一次的茶會,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《論語.子路第十三》子曰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...
-
- 茶道發(fā)展史綱
- 茶道是以修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(shù),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(tǒng)一。茶道包括茶藝、茶禮、茶境、修道四大要素。所謂茶藝是指備器、選水、取火、候湯、習(xí)茶的一套技藝;所謂茶禮,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、法則;所謂茶境,是指茶事...
-
- 福建茶文化
-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(xiāng),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,是茶文化的發(fā)祥地,福建產(chǎn)茶文字記載,最早見諸于南安縣豐州古鎮(zhèn)的蓮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“蓮花茶襟”(公元376年)。這比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記載的要早三百余年。比《茶經(jīng)》早300余年。...
-
- 南岳茶禪文化歷史考究(一)
- 南岳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孕育了“茶禪一味”,南岳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(yōu)良的自然環(huán)境,為茶禪文化的衍生提供了先決條件。南岳位于湖南省中部偏東南,地處幕阜山一衡陽一都龐嶺復(fù)式背斜中的瀏陽一南岳衡山隆起帶,盤亙綿延八...
-
- 唐宋明清四朝代不同的飲茶方式
- 唐以前的飲茶,屬于粗放煎飲時代,是或藥飲、或解渴式的粗放飲法。到了唐宋以后,則為細煎慢啜式的品飲,以至形成了綿延千年的飲茶藝術(shù)。至宋代時,以品為主的唐代煎茶發(fā)展成了“斗茶”,達到了更高的藝術(shù)性品茶的階段。宋代斗...
-
- 南岳茶禪文化歷史考究(四)
- 南岳茶禪文化對歷代以來我國思想文化的深遠影響。以慧思大師為代表的南岳茶禪文化,在其孕育、形成和發(fā)展過程中,對我國茶禪文化乃至整個華夏文明,都產(chǎn)生著深遠的影響。其一,開創(chuàng)了茶禪學(xué)說的偉大構(gòu)建。已故中國佛教協(xié)會...
-
- 南岳茶禪文化歷史考究(三)
- 南岳“茶禪文化”的歷史地位,得到廣大文人墨客、政要、學(xué)者的關(guān)注和認同。南岳茶禪文化歷史悠久。追本溯源與神農(nóng)嘗百草得茶解之有很深的淵源,已有可考證兩千多年栽培歷史,唐代南岳九仙觀道人中有司馬承禎等幾任國師,南...
-
- 閩南茶道茶文化的精華
- 為閩南茶文化精髓的閩南茶道,閩南茶道保留著古中國的茶道。 中國茶道的主要內(nèi)容是茶藝,它包括:環(huán)境,茶葉、茶水、茶具、火候。而做為閩南茶文化精髓的閩南茶道已經(jīng)具備以上的五點要求。第一、環(huán)境茶道講究品著佳境。明...
-
- 唐代茶道
- “茶道,是一種對飲茶習(xí)俗、方法的規(guī)范,通過聯(lián)結(jié)友情,品味人生、觀照人類社會自身,是文人茶道的特色;飲茶過程中超凡脫俗的寧靜是寺院僧侶茶道的特色;體現(xiàn)表演性、等級性、親和性是宮廷茶道的主要特色。因此在唐代社會中,茶...
-
- 茶道茶藝準備階段
- 茶藝的準備階段,即準備工作,分兩個部分:1、有形部分,格物致知。2、形部分,誠意正心。一、有形部分的“格物致知”物致知,“格物”就是把事物徹底分析,進入大自然中,與大自然融為一體,感通于外物,體會不同生命背后相似的生命內(nèi)...
-
- 茶事活動與禪宗儀禮
- 茶在禪門中的發(fā)展,由特殊功能到以茶敬客乃至形成一整套莊重嚴肅茶禮儀式,最后成為禪事活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最深層的原因當(dāng)然在于觀念的一致性,即茶之性質(zhì)與禪悟本身融為一體。正因為茶與禪能融為一體,所以茶助禪,禪助...
-
- 茶人與禪宗
- 南坊宗啟是安土桃山時代(1573~1598)的茶人,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宗易居士(1522~1591)的入室弟子。南坊宗啟編撰的“利休流”茶道秘傳書《南坊錄》(《南坊錄》為千利休弟子南方宗啟所著“利休茶湯傳書”。分為“覺書”、...
-
- 以茶釋禪的故事
- 以茶釋禪的三個小故事:空茶做歌劇《茶》,印象最深的是去南方的一個尼姑庵里,尼姑師父就請喝茶,把石斛和石杯都放好了,我們?nèi)齻€人坐在那兒準備喝茶,結(jié)果尼姑師父半天也沒有來。后來她來了,坐下來說:“請啊,請啊,喝吧!”然后她自...
-
- 道教與茶 飲茶習(xí)俗
- 道家清靜淡泊、自然無為的思想,與茶的清和淡靜的自然屬性極其吻合。中國的飲茶始于古巴蜀,而巴蜀也是道教的誕生地。道教徒很早就接觸到茶,并在實踐中視茶為成道的“仙藥”。道教徒煉丹服藥,以求脫胎換骨、羽化成仙,于是...
-
- 茶禪中的意境
- 茶在中國的歷史記載,自神農(nóng)嘗百草開始就廣為中國人知曉,佛教東傳后,修行的僧人更發(fā)現(xiàn)茶可提神,對于修行有很大的幫助,因此便有僧人開始將茶道與佛道結(jié)合。唐、宋以后飲茶的習(xí)慣在各個大、小寺廟里風(fēng)行,古書記載唐宋的寺院...
-
- 武夷巖茶與佛教文化
- 以“佛家道源”著稱的武夷山,歷史悠久、儒釋道三教鼎盛,歷史文化積淀深厚。早在唐代武德六年(618年)就有僧人在武夷山云窩創(chuàng)建石堂寺,寺后茶洞是最早的茶圃,從伏虎巖入司馬泉,四周石壁凌霄、中夷廣地10畝,產(chǎn)茶精良,得名茶洞,...
-
- 日本人眼中的茶道
-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結(jié)晶,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。近幾百年來,在日本致力于茶到時間的人層出不窮,在長期實踐的基礎(chǔ)上,近幾年才開始有學(xué)者給茶道下定義。1977年,谷川激三先生在《茶道的美學(xué)》一書中,將茶道定義為:以身...
-
- 中國茶道四大流派之世俗茶道
- 茶是雅物,亦是俗物。進入世俗社會,行于官場,染幾分官氣。行于江湖,染幾分江湖氣;行于商場,染幾分銅臭;行于清湯,雜幾分脂粉氣;行于社區(qū),染幾分市儈氣;行于家庭,染幾分小家子氣。熏得幾分人間煙火,焉能不帶煙火氣。這便是生發(fā)于“...
-
-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
- 1、臺灣中華茶藝協(xié)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是“清、敬、怡、真”。臺灣教授吳振鐸解釋:“清”是指“情潔”、“清廉”、“清靜”、“清寂”。茶藝的真諦不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,更需要心境清寂、寧靜、明廉、知...
-
- 中國茶道的人文理念
- 一、尊人中國茶道中,尊人的思想在表現(xiàn)形式上常見于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。茶人們習(xí)慣于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“三才杯”。杯托為“地”、杯蓋為“天”,杯子為“人”。意思是天大、地大、人更大。如果連杯子、托...
-
- 泡茶方法之安溪泡法
- 安溪式泡法,重香,重甘,重純,茶湯九泡為限,每三泡為一階段。第一階段聞其香氣是否高,第二階段嘗其滋味是否醇,第三階段看其顏色是不有變化。所以有口訣曰:“一二三香氣高。四五六甘漸增。七八九品茶純。”沖泡步驟:備具:茶壺的...
-
- 詔安泡茶法
- 1、特色:用于沖泡陳茶,在紙巾上分出茶形,以及洗杯的講究。2、沖泡步驟:備具:首先將布巾折疊整齊,放在泡者習(xí)慣位置,茶盤放在壺的正前方。整茶形:因泡茶所用的者是陳年茶,碎渣較多,所以要整形,將茶置于紙方巾上,折合輕抖,粗細自然...
-
- 中國茶道四大流派之雅士茶道
- 古代的“士”有機會得到名茶,有條件品茗,是他們最先培養(yǎng)起對茶的精細感覺;茶助文思,又最先體會茶之神韻。是他們雅化茶事并創(chuàng)立了雅士茶道。受其影響此后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。可以說,沒有中國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。中國...
-
- 中國學(xué)者對茶道的解釋
- 受老子: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”的思想影響,“茶道”一詞從使用以來,歷代茶人都沒有給他下過一個準確的定義。直到近年對茶道見仁見智的解釋才熱鬧起來。吳覺農(nóng)先生認為:茶道是“把茶視為珍貴、高尚的飲料,因茶是...
-
- 中國茶道四大流派之禪宗茶道
- 僧人飲茶歷史悠久,因茶有“三德”,利于叢林修持,由“茶之德”生發(fā)出禪宗茶道。僧人種茶、制茶、飲茶并研制名茶,為中國茶葉生產(chǎn)的發(fā)展、茶學(xué)的發(fā)展、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。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,源于中國但青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