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大茶類工藝基本知識,六大類茶葉的制作工藝流程圖
茶,是中華文化的瑰寶。飲茶,對人體好處多多。品茶,能帶來優(yōu)雅的藝術(shù)享受。而制茶,能讓人在嫩葉的芬芳中感受傳統(tǒng)文化的樂趣!從種茶到制茶,六大茶類工藝看似相同,卻各有千秋。
綠茶
制作工藝:鮮葉-殺青-揉捻-干燥-綠茶,源于唐朝時期。
殺青方式:加熱殺青,蒸氣殺青。
干燥方式:
1、曬干(曬青):加工成緊壓茶,唐時開始出現(xiàn)。
2、烘干(烘青):普通烘青通常用來熏制花茶。
3、炒干(炒青):長炒青—長條形的炒青綠茶;扁炒青—外形扁平光滑;圓炒青—外形呈圓形顆粒狀。
制作工藝:鮮葉-殺青-揉捻-悶黃-干燥-黃茶,約1570年前后形成。
黃茶只比綠茶多了一道“悶黃”工藝,卻形成了獨特的“黃葉黃湯”品質(zhì),原料細嫩,采摘單芽或一芽一葉加工而成,主要包括湖南岳陽洞庭湖君山的“君山銀針”,四川雅安的“蒙頂黃芽”、安徽霍山的“霍山黃芽”。
紅茶
制作工藝:鮮葉-萎凋-揉捻-發(fā)酵-干燥-紅茶,約1650年前后形成。
分類:小種紅茶—紅湯紅葉,有松煙香(得益于熏焙,茶葉薄攤于竹篩中,地上堆松材,以明火燃燒,使茶葉吸收大量松煙香味),為似桂圓湯;功夫紅茶—發(fā)酵至葉色變銅紅才能烘干,掌握火溫烘至甜香濃郁才是優(yōu)質(zhì)產(chǎn)品;紅碎茶—揉捻時用機器將葉片切碎,成顆粒形碎片。
發(fā)酵是制造紅茶的關(guān)鍵,又稱“渥紅”,因葉片中含有生物催化劑“多酚氧化酶”,這種酶在高溫下會失去活性,所以紅茶不經(jīng)過殺青,所以酶保持了高度的活性。
茶葉中含有一類叫做“茶多酚”的無色物質(zhì),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,很容易氧化,變成紅色的化合物,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,變成紅色的湯,一部分不溶于水,累積在葉片中變成紅色,紅茶的“紅湯紅葉”即是如此形成的。
青茶(烏龍茶)
制作工藝:鮮葉-曬青-搖青-涼青-殺青-初揉-初烘-包揉-復(fù)烘-干燥-青茶。
青茶屬半發(fā)酵茶,是介于紅茶與綠茶之間的茶類。關(guān)于青茶工藝形成的確切年代,學(xué)術(shù)界尚有爭議,大致在17~19世紀(jì)。
黑茶
制作工藝:鮮葉-殺青-初揉-渥堆-復(fù)揉-干燥-黑茶,明末清初形成。
黑茶由于原料粗老,加之制造過程中一段堆積發(fā)酵時間較長,因而葉色多呈暗褐色,故稱黑茶。
白茶
制作工藝:鮮葉-曬干(或用文火烘干)-白茶,明代清嘉慶年間形成。
白茶加工時不炒不揉,使白茸毛在茶外表完整的保存下來,主要品種有:銀針,又稱白毫銀針;白牡丹,采摘一芽二葉,萎雕后直接烘干,葉背呈白色,葉面銀色,形似牡丹而得名;貢眉,采摘一芽二三葉;壽眉,制造時先經(jīng)抽針,抽摘出之茶芽做銀針,其它葉片制貢眉,制造時使葉緣微卷曲,完整的保留葉背的白茸毛,葉片似老壽星的眉毛而得名。白茶性涼,具退熱降火之功。
本文標(biāo)題:六大茶類工藝基本知識,六大類茶葉的制作工藝流程圖 - 茶知識_茶葉知識_茶葉百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junsn.com/chazhishi/1510.html